直达号
下载APP客户端

稳定经济大盘,关键在于扩大有效投资并带动消费

发布于:2022-08-29 21:14浏览:3699
  
核心提示:投资增速提升将撬动更多市场资金,助力信贷增长,破解流动性淤积困局,进一步增加就业,提振需求,促进消费。

7月经济及金融数据显示,虽然基本面修复延续,但增速回落,实体经济有效融资需求不足,宽货币向宽信用传导迟滞,市场预期转弱。在稳增长压力不断提升的背景下,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多项政策齐齐发力,未来政策着力点既要考虑当前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也要结合政策的运用空间,精准利用各项政策工具,合理加大宏观政策力度,扩大有效投资,激发消费需求,保持经济运行在合理空间。

经济缓慢恢复

7月新增社融7561亿元,远不及预期,总量上同比少增明显,结构上中长期贷款严重下滑,形成较大拖累,与6月表现大相径庭。起伏的社融数据背后体现了目前市场中存在的供需矛盾。供给端,政策持续发力下M2增速大幅提升,资金面始终保持宽松态势;需求端,信贷需求改善迟缓,居民企业信心不足,持有货币的意愿增强,消费和投资意愿减弱,因此导致宽货币明显,宽信用缓慢,流动性淤积。从当前来看,经济缓慢复苏,生产端、消费端和投资端恢复受到制约。

从生产端来看,工业生产小幅回落,服务业生产持续低迷。7月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3.8%,较6月3.9%水平微幅下降。受到高温天气等因素影响,工业生产短期内受到扰动,同时需求边际改善不稳定,中小企业成本压力较大,长期来看,工业生产恢复可能面临制约。服务业生产方面,7月全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0.6%,比上月回落0.7个百分点,原因主要是受到疫情反复影响,后续服务业虽将逐渐回暖,但在一段时间内低迷态势大概率不会发生明显转变。

从消费端来看,商品、餐饮消费走弱,有效需求不足。7月社零增速为2.7%,较6月回落0.4个百分点。一方面由于二季度疫情反复影响,居民消费场景受限,餐饮以及商品消费受到明显冲击;另一方面企业经营压力明显,居民就业以及收入预期偏弱,抑制消费能力。在两方面因素共同作用下,各经济主体消费意愿普遍下降,市场有效需求不足,消费回暖承压。除此之外,地产对于消费影响显著,不仅关系到地产相关行业例如建材家具等的消费需求,也会对居民消费信心产生影响,就目前情况来看,地产对于消费拉动贡献有限,未来地产修复或将成为消费改善的关键环节。

从投资端来看,制造业、基建投资发力,地产拖累明显。7月基建、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速分别为9.6%、9.9%,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下降6.4%。基建投资方面,随着专项债额度下达以及政策性金融工具额度增量,基建投资仍将维持较高增速。制造业投资方面,产业升级和海外需求拉动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但随着需求回落,制造业投资也将失去增长支撑。房地产投资方面,停贷事件削弱了市场信心,居民购买意愿下降,地产销售再度下滑,开发商资金无法按时按量到位,投资增速不断下行,后续地产复苏进程不确定性仍较高。

宏观政策积极作为

经济恢复势头放缓亟待政策呵护,为此政府出台一揽子稳经济政策,在货币政策、财政政策、地产政策、产业政策等方面多措并举,为经济复苏保驾护航。

货币政策方面,8月15日央行下调MLF利率和逆回购利率10bp。本次“量缩价降”操作,一方面是为了促信贷、稳经济,通过降息引导长端利率下行,向市场释放资金面宽松信号,打通宽货币向宽信用的传导渠道,进而支持实体经济复苏;另一方面目前回购市场热度高涨,回购交易量一度突破7万亿元,隔夜占比在90%附近高位震荡,杠杆操作明显,蕴含较大风险,所以央行首要通过降价促进流动性循环,其次缩量防止大水漫灌,控制杠杆交易进一步膨胀。8月22日,1年期LPR报价下降5bp,5年期下降15bp。1年期和5年期LPR非对称调降,原因一是短端利率目前已处于低位,再下降意义不大,窄幅下调既能解除市场对资金面收紧的担忧,也能防止对汇率的进一步冲击;二是为了加大稳地产力度,目前房地产销售和投资增速双双回落,居民和企业中长期信贷下降明显,此次长端LPR下降将刺激信贷需求,推动房地产融资,提高购房意愿,助力地产行业修复。

财政政策方面,一是加快实施留抵退税政策,对部分行业提供税费支持。截至7月20日,今年合计新增减税降费及退税缓税缓费已超3万亿元,已有20005亿元增值税留抵退税款退到纳税人账户,这些资金将直达企业,减轻企业经营压力,激发企业创新活力。二是充分运用专项债额度。8月16日经济大省座谈会中强调当前地方专项债余额尚未达到债务限额,要依法盘活债务限额空间。8月24日,国常会提出依法用好5000多亿元专项债结存限额,这有利于充分发挥专项债政策作用,筛选优质项目,形成更多实物工作量。三是借助开发性货币政策工具拉动投资。6月1日国常会指出调增政策性银行8000亿元信贷额度;6月29日国常会决定,运用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通过发行金融债券等筹资3000亿元;8月24日国常会决定增加3000亿元以上政策性开发性金融工具额度。合理运用政策性金融工具能够增加中长期信贷,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扩大基建从而带动有效投资,在经济下行压力背景下发挥托底作用。

地产政策方面7月底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保交楼”,近一个月以来中央地方多部门提速发力,通过专项借款、担保发债、纾困基金等多种方式稳楼市、防风险。8月24日国常会提出,允许地方“一城一策”灵活运用信贷等政策,合理支持刚性和改善性住房需求。目前针对房地产出台的一揽子纾困政策正逐渐落地,一是为了弥补地产企业资金缺口,二是防范房企“爆雷”风险,三是刺激住房需求。只有地产销售恢复景气,房企才能够有充足资金进行流转,信贷环节才能打通,市场信心才能提振,投资增速方可上升,进一步促进就业,提高收入,增加消费,形成经济复苏的良性循环。

产业政策方面,从汽车行业来看,目前汽车销售是带动消费的重要动力。4月各地区放缓汽车限购措施,6月政府出台燃油车购置税减半政策,降低了消费成本,提振了消费信心,乘用车批发和零售量大幅增长。8月18日国常会延续实施新能源汽车免征车购税等政策,新能源汽车高景气度仍将持续。从能源企业来看,8月24日国常会决定支持中央发电企业等发行2000亿元能源保供特别债,缓解能源企业电力保供压力。七部门印发绿色低碳发展行动计划,鼓励企业在自有场所建设绿色能源设施,助力绿色能源发展。

后续政策着力点

经济复苏需要政策发力,但也要全面考虑政策运用空间,掌握好政策实施力度,为实体经济提供更有效的支持。

货币政策操作需要综合运用总量性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从总量性货币政策工具来看,8月以来央行已通过降息、下调LPR报价利率的方式呵护市场流动性,未来一方面要警惕国内结构性通胀压力和国际货币政策错位带来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也要防止超发货币,“大水漫灌”,因此再度降息实施的可能性较低。8月24日国常会强调,持续释放贷款市场报价利率改革和传导效应,降低融资成本,因此未来LPR可能存在进一步压降空间。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来看,8月19日央行发布关于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的介绍,再次强调发挥总量和结构的双重功能。2021年末以来,央行先后创设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科技创新再贷款、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多项阶段性工具,截至2022年6月末,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为53977亿元,额度充足。往后看,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实施空间较大,在目前流动性淤积的背景下,运用结构性工具也更能够实现精准滴灌,进一步促进宽信用进程。

增量财政政策可期。当下财政收支存在一定压力,收入端疫情影响税收,支出端还需财政持续发力,在这种背景下更加需要增量财政政策发力。增量财政政策工具中最可能实施的是专项债。目前专项债限额和余额之间仍存在一定空间,各地方可以通过剩余额度增量发行,并根据实际需求在不超过总量余额情况下灵活调整,用足用好专项债限额,从而既能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财政缺口,也能持续刺激经济复苏。

政府需出台更多针对性房地产纾困政策。虽然目前政策已经从供给和需求两端共同发力,但从最新的住房成交面积和成交均价来看,居民购房意愿并没有得到显著提升,地产投资并未明显改善,因此未来还需出台更多针对性的房地产纾困政策。“保交楼、稳民生”是关键,鼓励金融机构对地产的信贷支持,弥补房企资金缺口,通过政府引导、多层级参与叠加市场化运作扭转地产颓势。

稳定宏观经济大盘关键在于扩大有效投资并带动消费。投资增速提升将撬动更多市场资金,助力信贷增长,破解流动性淤积困局,进一步增加就业,提振需求,促进消费。在这个过程中,宏观政策要适时、合理、精准作为,找准政策作用着力点,进而实现宽信用,助投资,稳增长。

(谭小芬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李佳芪系中央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研究生)

 
 
[ 加入收藏 ]  [ 告诉好友 ]  [ 打印本文 ]  [ 关闭窗口 ]

 

点击排行

 
浮动图层,默认隐藏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001306号
DESTOON